查看原文
其他

方寸存万化,一印定千年





2020年8月16日,“行走的中国传统文化”暑期实践团来到杭州市西湖区西泠印社孤山社址开展了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石篆刻”的调研实践活动。

自建社以来,西泠印社秉承 "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的宗旨,致力于印学理论、篆刻、书法、国画、鉴赏与收藏等多领域的学术研究,总结出了可观的学术成果,是不折不扣的金石篆刻发源地。

来到西泠印社门口,一眼便见到亭台山石相辅相成、山光翠色交相辉映,好一派闹中取静、大隐于市的景象,无愧于“湖山最胜”之称。小队从西泠印社南侧开始探索,穿行通幽曲径之间,在山门前留影,也见到了作为纪念品被摆放整齐的各式印章、毛笔等。随后,成员们按照计划去到了一池风荷掩映下的中国印学博物馆。


博物馆中,大大小小的印章静静陈列在暖调灯光下,透过干净的玻璃展柜,成员们与古老的文化视线相触。它们有的扁平,有的修长,有的比指甲盖还要小上几分,有的则灵动霸气,还有的,竟是千年前的陶制品……

印章的产生源于制陶,中国陶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已有八千多年历史,而最原始的制陶即模制法,就是在模子里置竹篮条或绳子,接着用泥涂在模子里,待半干后取出,陶坯的表面就留下清晰的篮或绳的印纹。受如此印纹的启示,先民们后来直接在陶坯上刻纹饰,这也成为了中国装饰图案与印章艺术的渊源,陶印由此脱胎而出。


站在它们面前,尽管并无对话,一种跨越历史的时空感却油然而生。千百年前,谁在哪里,用这个印章做什么?比较遗憾的是,由于疫情的原因,馆内语音导航耳麦暂停使用,同学们因此没能深入了解这些印章的故事。

参观途中,团队成员们随机采访了同样在参观的游客四人,据了解,他们是趁着假期来参观的,本身对书画印章有着浓厚的兴趣。当谈到馆内设置时,四人也觉得关于印章的资讯不够多,让人似懂非懂,并且博物馆的配套宣传册也同样比较简单,没有起到科普纪念的作用,没法一次看个够,实在是有些遗憾。如果此时能有讲解人员在侧,抑或是可以通过扫码形式看资料、听讲解,想必更能让人流连忘返,陶醉在源远流长的金石篆刻文化之中了。

金石篆刻艺术是由古代印章艺术发展而来的,它是中国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战国时期的古玺出土,到北京奥运会中国印的世界之印,中国的篆刻艺术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从形式上看,印章艺术与篆刻艺术没什么不同,都是刻印,但本质却不同,前者是实用艺术,后者则是欣赏艺术。

为了弥补未能深刻了解金石篆刻的遗憾,实践团队联系了一位西泠印社的老师进行了线上采访,应老师要求,此处不透露真实姓名。

在采访中老师告诉同学们,金石篆刻并不仅仅只有石质印章一种形式,紫砂壶、铜印等也都包括在其中,不过最经典的还是印章石上的刻印。当问及应该推荐新手去哪里学习的时候,老师非常自豪地表示“想要了解金石篆刻还是要来西泠印社孤山社址,这是发源地,里面都能免费参观。”

在老师的朋友圈中,同学们还见到了西泠印社的新品周边——二零二一年篆刻日历,属于最近新上线的金石篆刻系列文创产品,极高的颜值和有保障的装帧纸质,毫无疑问有着“出圈”推广金石篆刻艺术的实力。除此之外,老师还介绍了不少其他周边,有铜印、紫砂壶、印花抱枕,以及出版物上的印谱等等。这让同学们感到金石篆刻艺术果然在西泠印社的努力下走向了更广阔的未来。


关于金石篆刻未来的发展之路,小队成员们也进行了深入思考与讨论。同学们认为,文创周边的形式非常好,西泠印社可以适当增加产品的种类,比如加入明信片、书签、徽章、挂件、印章字典、纪念手册等新类别,并且定期在西湖边开设主题小展来助力金石篆刻文化的推广和普及。除此,增加印学博物馆内部的文字资料,设立扫二维码听讲解的形式,也是促进金石篆刻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

方寸存万化,一印定千年,金石篆刻精巧雅致,不逊诗书雅乐,身为传媒学子,我们由衷希望能为它的传承与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让更多人知晓并喜欢上这门艺术。

传媒人,永远在路上!

编辑:钱文君

图片:钱文君、平懿涵

审核:于骏

排版:范姝含








推荐阅读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